中国管理学界共享的平台
    • 第十二届(2017)中国管理学年会在天津隆重召开

    第十六届(2021)中国管理学年会期刊论坛成功召开

    2021年11月6日,第十六届(2021)中国管理学年会期刊论坛在线上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期刊工作委员会(管理学期刊联盟)承办,会议主题是新管理-新责任,共有来自《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管理科学学报》、《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科学》、《管理评论》、《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管理学报》、《会计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外国经济与管理》等期刊的负责人、编辑、高校教师、学生等近四百人参加了会议。

    一、管理学期刊专委会闭门会议

    2021年11月6日下午2点,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期刊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召开了联席会议,就下届年会安排、经费收支、联盟建设、期刊发展、审稿人责任规范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由《南开管理评论》专业主编程新生教授主持。

    【联席会议参会嘉宾讨论管理学期刊联盟未来发展议题】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联职理事长、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管理学期刊联盟理事长李维安教授对管理学期刊联盟在支持管理理论的实践创新和中国管理学派的创建上所发挥的作用表示肯定,他指出,期刊联盟成员的不断发展壮大推动着期刊联盟要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组织方法,以更好地为各联盟成员服务、推动中国管理学期刊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疫情的常态化、世界的复杂多变性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对期刊联盟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程新生教授对先前向一些期刊代表所征集的意见做了简要的总结和概述,提出管理学期刊发展所面临的六大问题:学术性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前沿性与热点问题的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管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应用、如何应对数字化和智能化对期刊的影响、期刊专业委员会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与会代表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地交流。

    参加闭门会议的各期刊代表对期刊联盟的下一步发展积极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杨治教授结合《管理学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体会,向期刊联盟提出了倡导做负责任的评审人、设立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导向、扩大数字技术在期刊建设中的应用三点建议。张维教授提出向评审人发出联合倡议、各期刊明确自身的定位和目标、通过数字化把期刊变为一个立体的学术性交流平台、根据作者和读者的需求组织相关论坛等建议。高建平教授认为理事会应努力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各期刊应建立审稿人的表彰和培训体系、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切忌一刀切、提高预测学术热点的能力。宋澄宇教授表示培育健康的期刊生态应成为期刊专委会的目标和宗旨,不断增强期刊联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并积极倡导编辑关注自身的继续教育。周守华教授认为期刊联盟是一个期刊命运共同体,需要满足作者、读者和编者三个主体的需求,建议在研究方法和选题方面开展一些引领性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期刊的理论性和实务性应如何处理的思考。

    会议最后李维安教授对各位代表的建议做了评价和总结,提议就大家达成一致性的“做一个有责任的评审人”这一倡议逐步讨论完善并落实,同时对被注销的杂志作出通报,要求各期刊要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和规定,认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二、期刊论坛

    2021年11月6日下午3点,中国管理学学术期刊工作委员的期刊会员的领导、专家与来自全国高校的师生代表、企业界的代表参加了期刊论坛。

    【期刊论坛部分邀请嘉宾】

    与会嘉宾有Nankai Business Review International主编李维安教授,《南开管理评论》专业主编、Nankai Business Review International专业主编程新生教授,《管理科学学报》主任、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执行主编张维教授,《经济管理》副主编周文斌,《管理科学》执行主编蓝华,《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米加宁教授,《管理学报》主编杨治教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任李琳,《外国经济与管理》编辑部主任宋澄宇,《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副主任覃毅,《经济管理》杂志社社长助理梅连军,《管理评论》编辑部主任王谦等等。

    【程新生教授主持期刊论坛】

    论坛上,各期刊分别介绍了办刊历史、专业特色、审稿流程等基本情况。李维安教授表示管理期刊专委会是管理学会下设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又名中国管理期刊联盟,共有82家成员期刊,是中国最早的管理类的期刊联盟。李维安教授强调要建立期刊命运共同体,即学者、读者和编者共同形成良性的发展,形成期刊的健康生态,李维安教授代表期刊工作委员会发出了发布负责任的审稿人的倡议。接着,管理学期刊联盟其他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分别从办刊历史、评审机制、聚焦领域、刊文情况、影响力评价、宗旨理念等方面介绍了所在期刊的发展,分享自己的办刊经验。论坛最后,各位期刊代表对听众关于选题、模型、审稿期、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投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李维安教授介绍管理学期刊联盟】

    张维主编介绍到,《管理科学学报》的愿景是成为优秀管理科学家发表中文代表作的首选,目标是成为全国管理科学类的一流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刊之始就采用双向匿名评审机制。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我国第一本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管理科学综合国际期刊,主要聚焦于经济和管理复杂系统的建模、优化、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也包括案例研究。选题上鼓励源于实践的思考,鼓励交叉学科、跨管理功能领域的选题。张维主编强调两个“R”,一个是Relevant,强调研究问题能够回应现实;第二个是Rigorous,强调严谨的方法。通过一些专题以及专刊的方式来反映实践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背后所蕴藏的科学问题,以及国际学术前沿的动态。

    【张维主编介绍《管理科学学报》和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南开管理评论》的程新生教授指出,目前各学科的科研成果已经很丰富了,关键是如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管理实践和国际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管理实践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程新生教授认为既要强调理论性,也要强调实践性。程新生教授指出期刊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也在提出建议对策以使科研成果更加贴合实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开管理评论》是较早采取匿名评审的期刊,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公平的评审队伍。

    【程新生教授介绍《南开管理评论》】

    米加宁教授指出,《公共管理学报》立足于中国公共管理的政府管理的现实,其使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米加宁教授指出了该期刊发表文章的三个要求,第一个是中国场景,第二个是真实的问题,第三个是规范研究。由于公共管理很难与国际接轨,该期刊希望总结中国的案例,推出中国的解决方案。《公共管理学报》不限制学科,只要研究的是公共管理的问题都可投稿。

    【米加宁教授介绍《公共管理学报》】

    杨治教授介绍《管理学报》于2004年创刊,至今已有17年。该期刊发表了很多基于中国本土实践案例、中国本土现象、讲中国故事的一系列的文章。该期刊希望各种观点能够在这里交流和辩论,希望真理越辩越明。《管理学报》除了一些常规的栏目外,还有几个特色栏目和一系列的特色会议。学报非常坚持文章的学术质量,重视审稿人的意见,坚持高的学术标准,学报的影响力也在持续上升。学报聚合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评审人,平均的出版时间是304天,并且在不断加快评审的过程。杨治教授指出,《管理学报》期刊的建设工作是我们整个学术共同体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坚持两个“R”,一个是“Rigorous”,一个是“Relevant”,即研究要面向现实问题,且理论和方法要具有严谨性。

    【杨治教授介绍《管理学报》】

    蓝华主编介绍《管理科学》杂志是一本刊登中国管理学领域理论和实务研究最新成果的专业性的学术性刊物,有六大栏目,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创业管理、组织管理、营销、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审稿专家都是由这个领域副主编团队和外审团队两个大的团队来负责稿件的审查和学术质量的控制,整个过程都是匿名评审。《管理科学》杂志欢迎各种研究方法的论文,但是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一定要科学严谨规范。蓝华主编指出,该杂志最突出的就是高级研讨会,《管理科学》杂志是国内相对较早的运用稿件研讨会这种形式来征集论文的杂志,并且最早借鉴了工作坊的形式,在2016年开始以这种形式来征集创新性比较强的、比较结合当前各个领域发展的论文,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五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蓝华主编介绍《管理科学》】

    宋澄宇主任介绍《外国经济与管理》于1979年创刊,秉承着“汇通中西,知行合一”的办刊理念,定位于工商管理领域及各个分支,还设有创业研究、创新研究等特色栏目及专栏。《外国经济与管理》于2016年创办了东方管理记者专栏,目的是促进国内国外的双向的知识交流。审稿流程是双向匿名评审,为了加快审稿流程,也采取了一些创新的办法,如通过数字化平台、网络平台进行快速匿名评审。

    【编辑部主任宋澄宇介绍《外国经济与管理》】 

    覃毅副主任强调《中国工业经济》“顶天立地,作者为本”的办刊宗旨,努力争取刊发的文章能够引领中国的学术创新,推动实践的变革。在选题方面注重围绕前瞻性的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科覆盖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案例研究;在审稿制度上采用六审七校制和匿名评审制,不断通过优化审稿流程来缩短审稿周期,以更好地服务作者;在学科建设和交流方面,每年召开两次大型的应用经济学和中国管理学高端前沿论坛,不定期组织一些学科论坛和专题研讨会。

    《中国工业经济》始终坚持公开、共享的办刊理念,积极为打造学术共同体做出贡献,开创了公开文章原始数据的先河,现在增加了将评阅书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开的举措,一方面发挥学术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为青年学者和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另外,微信公众号的设立为期刊的推广和宣传提供了重要渠道,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编辑部副主任覃毅介绍《中国工业经济》】 

    梅连军主任对《经济管理》的投稿方式、审稿制度和杂志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介绍。《经济管理》杂志于1978年创刊,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一部经管类刊物,2017年明确了专注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在刊发学术论文之外,杂志每年举办一次工商管理年度论坛,不断增强影响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经济管理》近几年非常重视官网、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动态电子刊等宣传方式的建设,利用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为学者提供线上交流平台并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

    【杂志社社长助理梅连军介绍《经济管理》杂志】

    李琳主任对《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年创办的英文刊《系统科学与信息学报》、2021年创办的《计量经济学报》三个期刊的定位和目标分别进行了介绍。针对期刊审稿流程中的查重问题,李琳主任强调作者要恪守学术诚信,保证学术成果的原创性,爱护自己的学术声誉。

    【编辑部主任李琳介绍《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王谦主任简要介绍了《管理评论》的发展历程,《管理评论》于1989年创刊,一开始侧重于宏观经济实践的追踪与报道,随着中国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以前瞻、务实、创新为宗旨,期刊专栏涵盖经济、金融、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等多种学科,如今发展成为管理学领域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类中文学术期刊之一。

    【编辑部主任王谦介绍《管理评论》】

    论坛期间,与会听众围绕论文选题、模型、方法、数据等论文写作和投稿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问题,期刊联盟的主编和主任们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回复,解答了大家心中的众多疑惑。

    本次期刊论坛的举办大大促进了作者、读者与编者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进一步加深了期刊界与学术界的深入互动,会议召开的圆满成功!

     

    分问答如下:

    1.问:投稿的时候,编辑除了考虑文章的质量,还会考虑什么,例如投稿人已有学术成果等?

    张维主编答:期刊评审基本上都是双向匿名评审,因此文章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和投稿人的已有学术成果关系不大。

    2.问:对于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的论文,实证部分要达到怎样的复杂程度,期刊才会予以考虑进行下一步质量的审查?

    杨治主编答:对于实证类的文章,不管是二手数据还是一手数据,复杂程度并不是我们判断这篇文章能否录用的一个标准,而是你在用二手数据来验证你的假设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相关性和严谨性,比如是否存在内生性的问题,是否用一些相关的计量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等。当然不是一个评审人就决定这篇文章的录用与否,针对评审人的意见,我们会对文章进行综合考量。

    3.问:如果得到的实证结果不是很好,也就是结果不是全部显著,一般会影响审稿结果吗?

    张维主编答:实证结果不显著可能是在做实证检验的过程中一些技术性问题没有处理好,也可能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个研究问题可能不适合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因此一般会影响审稿结果。既然选了实证方法,就要遵循它的套路和原则,保证“rigorous”和“relevant”。

    4.问:对于模型类研究期刊是否会考虑模型的难易程度?

    张维主编答:并不是模型越难,文章就越容易被录用,建议大家不要过于纠结研究方法的本身,方法的选择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二者必须是匹配的。如果你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去处理一个复杂的问题,并把它处理好,那你才是一个高手,而不应该是为一个简单的问题设立一个复杂的模型。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而不在于模型的难易。

    5.问:如果文章观点刚好和一个大牛教授的相反,是不是不好发表?

    杨治主编答: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我们在办刊过程中强调百家争鸣,如果你的发现和过去大牛的发现不一致,首先我要恭喜你,但是后面的问题是你的发现是偶然的,还是经过了严谨的论证和推导而证实的。如果是经过了严谨的检验,那么你也许能够创造新的理论和反思。

    6.问:如果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议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怎么办?

    宋澄宇主任答:其实在审稿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两位匿名审稿人意见相左,也有作者不认同审稿人意见的情况,我觉得这就需要一个深度的对话。当不认同审稿人意见的时候,你可以有理有据地向审稿人提出你的观点,拿出充分的依据去跟他进行对话,当然前提是保持礼貌、尊重审稿人,毕竟审稿人在评审过程中也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也许在第二轮他会给你更进一步更高质量的评审意见。